访古
(这是编者十年前的一篇雁门随笔,那时我们身边的雁门关,不同于今天基础设施完善,城楼女墙也整葺一新的新关,还基本保留着历史文物简陋、沧桑的原貌。新关在方便游客游览,增加观赏度的同时,却不自觉地淡化了文化传承的质朴和真实。本篇文章将带您重游“修旧如新”之前的雁门古塞,和您一起探访曾经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浩荡古风……)
又见炊烟——雁门纪行
.从通畅的108国道出口驶出,缓行数公里,即可看到苍茫大山间一条曲折狭窄的弯路,峡谷两端的山坡上绿意浓浓,银色的羊群随处挥洒。我们穿行在山的罅隙中,摇启车窗,感受风清如水,极目天蓝如镜。
进入代县路段时,车速渐缓,蜿蜒的古长城和突兀的烽火台清晰映入眼中。不远之处就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古隘雁门,对于出生和生长在在晋北地区的我们而言,这个名字是最熟悉不过了。不说别的,光是杨家将的忠义故事,就足可以让我们永久地记忆着这样一个和“千年悲歌”同在的古老隘口了。
或许因为“探访雁门”一直不是一条热点旅游线路,因此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人迹,更鲜有车踪,除了不时听到的山泉淙淙,就再没有另外的音响了。但对于习惯了城市喧闹的人来说,如斯的阒静不仅难得,更让人惬意。
在山谷中穿行盘恒,峰回路转,之字形的弯路尽头,就是雁门关的入关处。从现代旅游学的经营角度来看,这里的基础设施可谓简陋到了极点。入关处通向古隘,只有一条年深日久、青光幽亮的仄仄石板路,脚步起处,跌宕不平,跋涉间还可以看到嵌在石路上的饮马圆槽寂寞向天,路上看不到在很多古迹旅游处常见的服务提示或景点介绍的标牌。但凡事总是各有利弊,今天很多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在现代旅游的开发中,道路畅通,服务完备,给旅游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现代文明的过度介入,又必然要破坏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原本就模糊不清的史事故闻更加混淆难辨。诸如今天盛行的古迹重修之风,诚然给后人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前人遗迹,但面对簇新的殿宇楼台,看着古佛塑像前的烛光和电灯同在,你还敢说,这是历史吗?
因此我们庆幸“探访雁门关”还没有成为一个热点的旅游开发项目,沿着古道,顺势而上,所见筑在青石基台上的荒废民居,以及散落在路上的牛羊秽迹,虽偶感洪荒却足以让人感觉到曾经的历史脉动。这样的访古,有别于今天高度商业化的古迹游览,这样的区别,对我们来说,或会另有一番心得。
石板路的末端,峰峦回转,扼立着一座并不高大的城垣。随行的导游介绍说这是雁门关的瓮城所在,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现存城楼为明洪武年重修。导游是一位口齿伶俐,反应灵敏的当地少女,沧远的古隘和她的年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听着她语音面貌还算良好的普通话讲解,看着她未脱稚气的神情,我忽然感到,这就是历史吧,“古今多少事”,尽付趣谈中。
中国文化传承到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典籍记载的名胜和实地勘查总有出入。比如读明朝惠世扬“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双腾虬浅直冲斗,三鼓鲸鳞敢负舟”一诗,其中描述壶口之险要,之气势勃然,可谓到了极致。但今天很多观赏过壶口瀑布的游人,看着枯萎的黄河和局促的河道,总找不到诗中气势磅礴的感觉。曾经秀丽宏伟的山河,越过千年沧桑,停步在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只能是面目全非。这或许就是很多名胜古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原因所在吧。雁门关也是如此,出瓮城稍行数步,便是同样颓败的雁门古关。一座石座灰砖的颓败城楼,箭楼上荒草依依,城墙处累痕累累。如果不是脚下明朝的青石铺路,如果看不到东门匾额上武则天的“天险”题字,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这就是“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根抵三关,咽喉全晋”战略要地?
可以看出,当年的雁门关,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关钥。同中国中世纪时期的重要关隘不同,这里没有城池防卫所必备的护城河,瓮城和内城之间,仅用一条十余米的甬道连接。如果战事来临,这条甬道上,能容纳的军士,也不过是几百名而已。但两座城楼,正好座落在峰峦回转之处,如同插入山道上的两把利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或许就是雁门的险要之处吧。
把讲解词背得烂熟的小姑娘,带着我们沿着固定的路线,穿越了关隘,攀上内城。内城居于两峰怀抱处一片开阔的高地中,临高而站,风声飒飒。下望连绵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回想当年此处的金戈铁马,亦颇感心惊。但遗憾的是记忆中的六郎庙、靖边寺在此踪迹全无,曾在民间故事和史志中赫赫有名的三关点将台,今天亦埋没在城东一片生长茂盛的农田中。唯一看到的“李牧“祠堂也是今年来补修的,现代建筑的痕迹历历在目。千年古隘,古风全无,唯有几根孤单的沙石旗杆,挺立在荒草颓原中,还能让人想起当年军旗猎猎的情景。
在内城一座明代马厩的窑洞中,我们看到了当地旅游局自制的宣传版面。其间列举了历代和雁门有关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商业旅游的思维方式吧:凡是来过,路过或者提到过雁门的古人,都尽入版面毂中。诸如以巡幸扬州闻名天下的淫帝杨广,婉约合番的王昭君等等......引起我们浓厚兴趣的是版面上关于杨延昭的评价:“如果杨六郎跟随了萧太后,或许会.....”我们问年轻的导游,省略号后面的话,会是什么?小姑娘笑而不答。如斯的评价,泼辣而尖锐,超出了正统历史观的拘囿,折射着民间思维和民间文化对历史悲剧的诠释和理解。其实历史和现实中都有很多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悲剧和遗憾,不过是简单和复杂的选择,因人而异罢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走下了古隘。石路旁零落简陋的院落,已经升起了缕缕炊烟。某一处木栅围院,青砖垒屋的小院门口,摊开了飘着清香的山蘑;古老的饮马槽前,几个神色平静,浑身草屑的健康农妇正在摔打着艾草......这样的景象真的是久违了,平时听到王菲清秀嗓音吟唱的《炊烟升起》时,常感觉“炊烟”怎么会成为一个文化课题,还让天皇级的歌手为之颂唱不休?但今天看到此景,我忽然感受到了自然和宁静的渲染,也明白了对于久居城市的现代人而言,即便是原野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缕炊烟,也足以触动他渴望自然的心弦......
电视剧杨家将主题曲《千年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