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我校教师散文:塞外风光——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我校教师散文:塞外风光——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2017年11月27日 11:23:47 访问量:1478

IMG_256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IMG_257

去往代县天台之颠赵杲观的路环山而上,颠簸不平。车子穿行在恒山山系的峰谷中,这是一片蕴藏着铁矿石的连绵山谷,现在正逢开采的黄金时期。一路上巨型的卡车满载着研成粉末的铁矿石呼啸而过,洒落的矿石尘屑如同漫天飞雪,将一条崎岖的山路,包裹在银色的世界中。飞扬的铁矿尘埃,落满了车身,驾驶位的挡风玻璃上灰蒙蒙一片,来往的车辆不得已都打开了“刮雨器”。透过烟雾的罅隙,随处可见峰谷中陈卧着一块又一块铁矿废弃的巨大镵岩——很难想象,这段山谷就是当年代国境内草木幽深的“天台秀岭”?这样触目惊心的路段,就是通向道家圣地——“赵杲观”的必由之路?可能所有的北方能源城市都会面临如此的环境灾难,能源的超前开采和无度开采,已经很难让人感觉到经济发展的欣喜了,穿行在银色的矿粉烟雾中,体味“能源经济”急功近利、“空前绝后”的特质,让人不寒而栗......

IMG_258

在琉璃世界中穿行了近一个小时,山路的坡度逐渐平坦,满山乱石的景色被一片深绿色和深红色所代替,淙淙的清泉声也时而在耳边响起,这样天壤之别的景色差异告诉我们,地狱般的铁矿区已经甩在了身后,不远之处,即是山清水秀的道家圣地了。

车子在松林和灌木丛铺满的山谷前停步,抬眼望处,“三晋第一观”的匾额一场醒目,山谷中松涛阵阵,落叶簌簌,山颠处朱楼高阁,云雾缭绕。正是中国文化中佛、道场所的典型特征: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IMG_259

进入高大的山门,踏上一条掩映在林木草群中的青石路——这是通往观顶的唯一通道,从脚下透露着新鲜红色铁质的石块上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新近修缮过的简易通道。每一步下去,间或会看到灰色的矿粉浮起。通往千年古观的路上,原来每一步都会留下现代文明的痕迹。在强大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似乎所有的古文明都将会被同化或者被湮没......或者说古文明的活力和生命力在这个时代中,早已陷入委靡和羸弱的尴尬中?这样的疑云,从脚下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升起,一直飘向雾霭重重的天台山顶.....

“跋涉”在九曲十折的山路上,一侧可见嶙峋的山岩,一侧便是掩映在浓密草木中的深谷。抬头仰望,曲路翻折,直至天际,跌宕之势,恰如一缕孤烟,在松涛山风中散漫飘荡;路随风飘,顺势而上,愈来愈远,直至湮没在幽深的山色中。

IMG_260

一行人就是在这样仄仄的弯道上迤俪缓行,眼前的景色,对于久在城市中混迹的我们而言,实在是难得一见:流泉,清风,浓草,茂树,正如丹青妙手作画,随意泼洒而浑然天成,每一笔都恰到好处,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腰悬手机,手持dvdc等设备的往来游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忽然显得宛如异类?现代文明之与自然风光,现代人之与古文明,往往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显现出无法融合,无法理解的巨大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又是很多现代人轻易不能觉察到的。毕竟大多数城市中人还是相当赞美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活的,名胜古迹、湖光山色充其量只是一种点缀和调剂。我们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古代文明和自然风光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因此对这些和自己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文化载体基本上是以亵玩和猎奇的眼光来看待的,于是就会在千百年前的古楼故阁中,刻上自己的尊名,于是也会在青山绿水中,遗弃下象征着“现代文明”的食用垃圾和及电子垃圾等等.....

IMG_261

可以说,现代文明让生活在工业时代的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时而会产生无尚荣耀的优越感。现代文明改变了人类祖先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重铸了今天灵长类生物的生理特征:我们的体内,积淀了工业化的丰厚营养,身体肥胖,意志畏艰,这一段跌宕的山路早已使过载的体重不堪其苦,一路上在喘息中缀行,叫苦不迭。  

经过汗水的洗礼,行至在天台山的山腰处(海拔1345米),一座朱红色的建筑群呈现在山路回折之处。同中国大多数庙宇殿阁一样,这座建筑群座落在天台山中部的某制高点上:栈楼高台,临峰矗立,院内钟罄悠然,一派怡然,墙外便是松风如涛,深谷万丈。很多年来,我对所有诸如此类的古迹,均会感到强烈的震撼和敬畏。在深山之颠建造规模庞大的殿阁,用今天的思维来衡量,如果没有工业化的设施,将是无法理解和不可思议的。而我们的祖先只有一双手和一副肩膀,就在一座座山谷之颠创造了一个个延续千年的文明神话!对比我们今天使用现代科技建造的建筑,有哪一项所谓的”重点工程可以捱得过百年的?由此看来,古文明的生命力同现代文明相比,孰强孰弱,忽然在一刹那间得到了分解,于是刚近山时心中升起的疑云,也顿然随之化解......

IMG_262

 从木漆斑驳的山门进入,看到了一座典型的佛家寺院。这样的景象,和我们上山时脑海中道家圣地的印象稍有反差。天台山不是赵杲修行的道场吗,怎么这里却修建了”天台寺”?

   寺内的僧人正在用斋,一名法号“慧道”的师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非常热情,一改佛家弟子万事不问的冷酷,看到我们后即从禅房中稽首而来,诵念佛语,还邀请大家共进斋饭。我们婉言谢绝后,慧道师傅又主动提出陪同我们参观寺院。这让大家很是感动,感动这种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在佛家中更难得一见的好客和友善。

IMG_263

我们向慧道师傅表示了刚才对赵杲观成为佛家胜地的疑惑。慧道师傅告诉大家,天台山原本就是道家修行的圣地,赵杲担任代国宰相,国破后在此避难修行得道,天台山主峰之颠的殿阁即为赵杲观。北魏之后,孝文帝崇尚佛教,在全国广修庙宇,代县做为那时的京畿之地,自然也是盛行佛教的中心地区,因此佛教的影响在天台山就逐渐超过了道教。今天的天台寺正是始建于孝文帝元年。原来的赵杲观也一直保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天台山上古迹中道佛参差,交互融合的原因所在。

慧道师傅的解释让我们的疑惑悄然冰释,其实对我们而言,外出览胜的兴趣,主要是想真切感受出古文化曾经辉煌的魅力来,对于天台山最终佛道合一的演变,并不是我们特别在意的。因此,即便是在赵杲观的山谷中见到了佛寺,也依旧引起了我们浓厚的探访兴趣。

IMG_264

院内大雄宝殿的东侧,有一座镶嵌在山岩中的别致塔洞,慧道师傅告诉我们,这是天台寺中著名的“朝元洞”。佛洞共有七层,每一层以佛家的禅语命名,最后一层取名为“七即浮屠”象征者佛家修行的至高境界。身材清矍的慧道师傅建议我们进入佛洞,亲历“修炼七级浮屠”的境界。同行中有两位朋友亦欣然应诺,雀跃而去。但片刻之后即踉跄而出,原来佛洞中的空家极其狭小,体重超标的我进洞后无法容身,情急中还将另一位已经攀上石梯的同伴拉了下来.....可见体味一次佛家的至境,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并非易事。

IMG_265

谈论间,却有其他的游人业已攀上了洞顶,他们站立在“七级浮屠”的匾额上,满面春风地临高欢呼。我们仰望着游人中的“佼佼者”,也为这些经历了“七级浮屠”非凡境界的游人鼓掌叫好。或许是缘于攀越成功的得意吧,站在洞顶的几位游人,大喊着,兴高采烈地在佛洞的木匾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热情地关照院内的其他游人,谁愿意留名与此,他们则为代劳!慧道师傅和大家一脸苦笑,在大家的连连劝阻声中,这几位游人中的“佼佼者”还是坚持着刻下了自己的尊名!

IMG_266

 对于今天的很多现代人而言,所有古文化的遗迹,在他们眼中,无非几件玩物而已。在祖先的遗骸上留名纪念,似乎已经是一种时尚?君不见流放千古的名山大刹中,随处可见当代国人们惊煞王羲之的拙劣字体:xxx到此一游!好象十几年来,一直在高唱文明旅游的教化之歌,但总是效果甚微。

洞顶上题字留名的游客引起了慧道师傅的愤怒,但他的指责是没有任何威力的,慧道师傅闭目诵念“善哉”,再不言语。我们在这样的尴尬后有意和他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出家前他是一名教师,退休之后无法和今天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相融合,遂选择了剃度为僧。我问他喜欢这个寂寞、冷清,而又难逃尘世纠察的佛院吗,他说喜欢,是真心地喜欢,他喜欢这一片苍茫的山谷,也喜欢这一派怡然的自然风光。谈话结束时,我在他的禅房中见到了他亲手摹写的“顺治皇帝出家诗”:“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看过之后,对眼前这位清瘦、执着的僧人,忽然感到了一丝敬意,间或还有几分莫名的伤感....我们告别寺院时,回眸处看到了慧道师傅在寺院的高处,飞舞禅仗的身影,他的好客,宽容,隐忍和豁达,伴随这飞动的身姿,在这个秋阳融融的下午,牢牢地定格在了我们心中。

IMG_267

告别了天台寺的慧道师傅,我们又探访了九天玄女洞和真正的赵杲观。同行中体力最的同伴从深谷中的一根铁索上只身攀上了云雾掩映中的仙云洞,并挥手向惊愕和钦服的大家挥手致意.......仙云洞是天台山山壁上开凿的一间石窟,进洞的唯一通道便是悬挂在云雾间的一根铁索,由于危险,天台山自开放以来,鲜有人探访过此洞,但今天我们的同行者有一人应战了挑战,并取得了成功。其实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挑战,只有敢于应战,才能征服艰难。

暮色苍茫中,大家沿着来时的石道,疲惫返回。我们的思索停留在天台寺慧道师傅神色凝重,坦然自若的谈话中:“真心喜欢寺院”!“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久远的佛家文化在这个时代,重新写进了一个教师的暮年中,教书育人一生,最后以“青灯古佛”为归宿,这是职业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IMG_268

下山的路,依旧崎岖不平,疲惫的人群趔趄而行。俯瞰回路:古寺西边,青山满目,苍山渐远,斜阳脉脉......

 

 

IMG_270

IMG_271

扫描二维码

联系我们

IMG_272

 

IMG_273

 

编辑:董二雁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朔州市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